创业典型
    创业典型
    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正文
    武科大涌现90后大学生创业群体
    发布时间:2017年05月23日 00:00 发布者:创新创业学院 浏览次数:

    武汉科技大学大二学生刘恒荣获2016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十强

    湖北教育新闻(2017-04-13)“我的梦想是创业,三年过去了,梦想变成了现实……” 4月10日,武汉科技大学大二学生、武汉研途有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恒,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峰会上接过“2016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十强”的奖杯和证书。

    1993年出生的刘恒,大二开始创业,随后休学一年,去年9月复学。如今,他边学业边创业,经营着5家公司,业务已经拓展到教育、房地产等行业,其中一家公司即将新四板挂牌。

    像这样的大学生创业典型在武科大并不鲜见。

    近5年,武科大学生仅在武汉市注册公司就有130多家,2016年销售总额超过4亿元,创业“千万富翁”有6人,全国创业英雄百强2人,省市区创业先锋9人。武科大学生“创业英雄”在社会多个商业领域熠熠生辉。

    在创新实践中播撒创业种子

    车床上加工, 3D打印机上做磨具,工作台上拼装,武科大机械学院的大学生“创新工场”,从早到晚热闹非凡。

    要创业,从创新开始。机械学院2011年专门腾出办公场所,建立“创新工场”,投入150多万元购买各种机械设备和实验材料,每年还拿出数十万元资助、奖励大学生科技创新。

    学生们没课时,都喜欢“泡”在这里,创新创业的种子悄悄生根、发芽。

    丁齐全就是其中的一个。大三时,他对“创新工场”里的3D打印机“入迷”,买来书对着琢磨,不久掌握了基本原理和结构,然后从网上买来零部件组装了两台。

    凭着会组装、会使用3D打印机的真本事,2015年大四的丁齐全成立了武汉纬度空间文化有限公司,帮客户将创意变成实物,公司运营4个月营业额就达6万元。

    “创新工场”建立两年,机械学院的学生就获得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以上奖励200多项。各学院纷纷仿效,先后建成18个“创新创业实践基地”。

    为了全方位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创新,勇于实践,武科大先后开设了19门创新创业素质教育选修课,增设创新创业必修学分,还专款资助和奖励学生创新创业。比如,在校生申请专利,不仅有学分,还奖励每项3000元。校园里创新氛围日益浓厚,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项目成倍增长,近5年获得创新创业竞赛省级以上奖励一千多项。

    创新活力激发创业热情。一批在校生带着专利,开始“试水”创业。机械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13届毕业生李恒,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研发“高空喷淋降尘系统”,大四时申请了专利,随后注册“毳雨”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。创业3年,他研发的“治霾神器”服务于全国十多个省市500多个工地。

    为大学生创业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

    从创新到创业,看似“一步之遥”,实则相隔“千山万水”。

    产品、场地、资金、市场……每一项都可能成为大学生创业的“拦路虎”。武科大积极为创业大学生排忧解难,想方设法打通创业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    喷淋用水如何过滤?李恒研制“治霾神器”时陷入困境。该校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向晓东教授得知,不仅指导他破解了难题,还提供了产品认证方面的各种检测数据。

    产品研制出来了,李恒两个月跑了20多家建筑工地,磨坏了几双鞋子,就是打不进市场。在他推广产品最艰难的时刻,该校党委书记孔建益亲自推荐,让他的喷淋系统安装在校园的施工工地上。母校的示范效应带来了显著的传播效果,李恒的产品逐渐进入武汉市的工地。

    “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十强”刘恒,大二创业,由于公司业务不稳定,难以兼顾学业,他提出休学。学校及时办理相关手续,让他安心创业。一年后,他申请复学,想从原来的土木工程专业,降级转到对自己创业有帮助的工商管理专业。

    学校尚无降级跨学院转专业的先例。“为创业学生开通一切可能的绿色通道。”该校副校长吴怀宇指示。复学后的刘恒如鱼得水,在管理学院老师们的指导下,采用新的商业模式创建了一家公司,成立半年市值就达两千万。

    为了帮助在校生孵化创业公司,武科大克服场地、资金不足等困难,2011年建设面积5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基地,2014年又划拨专款建设3000平方米的创业基地。创业基地集办公、培训、演练、商业洽谈为一体,场地、设备和水电全部免费,凭可行的创业项目就可以申请入驻。

    “创业基地先后有上千名创业学生入驻。”该校学工处副处长张会利介绍,“目前在校生创业团队有200多个,26个注册成立了公司,2016年营业额达1400万元。”该校创业基地被评为湖北省“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”、武汉市“大学生创业特区”、洪山区“科技企业孵化器”。

    90后大学生创业显现“群体效应”

    “杰出校友”的创业经历和创业精神激励着武科大学子。“农门”出身的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,是武科大1978级校友,创业成为总资产近5000亿的商业帝国掌门人,给了武科大学子们无穷的榜样力量。

    红桃K集团常务副总裁解砾,是武科大2011届本科毕业生,在校读研究生时创业,仅一年营业额就超过三千万元。红桃K集团投资1200万元联合他创立大学生创新型企业。解砾在电子商务领域快速成长,被誉为“湖北马云”,荣登大学生创业富豪榜。

    “学校和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。”谢砾感恩在心。创业走上正轨,他主动“反哺”师弟师妹,2010年启动“大学生创业实习扶持计划”,无偿为武科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培训,并资助50万元给创业大学生。

    武科大“90后”大学生创业典型层出不穷。年营业额千万以上的有6人,500万以上的有7人。其中2013届本科毕业生曹宗,拥有两家公司,2013-2016年年销售收入均超亿元;同届的荣洪魁拥有3个公司,近3年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。

    武科大党委副书记孙国胜认为,每个大学生都有创新的潜力、创业的梦想,学校要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,让创业的种子在学校“生根发芽”,让创业大学生走入社会“落地成林”。